《道德经》帛书甲本 · 上篇 · 德经 · 第三十七章:畏畏

一、原文

民之不畏畏(威),则大威将至矣。

毋闸(狭)其所居,毋厌其所生。

夫唯弗厌,是以不厌。

是以圣人,自知而不自见也,自爱而不自贵也。

故去被(彼)取此。


二、逐句解析

1. 人民若不敬畏,必将招致更大的威胁

原文:

民之不畏畏(威),则大威将至矣。

解析:

  • “不畏威”:如果人民不再畏惧威严或秩序。
  • “大威将至”:那么更大的威胁或惩罚就会降临。

老子告诫统治者,治理人民要保持适度的威严,否则一旦人民毫无敬畏,社会必然陷入动荡。

2. 居住之地不应狭隘,生命亦不应受限

原文:

毋闸(狭)其所居,毋厌其所生。

解析:

  • “毋狭其所居”:不要让自己居住的地方过于狭隘,象征心胸开阔。
  • “毋厌其所生”:不要厌弃自己的生存之地,寓意珍惜和适应当下的环境。

人生在世,应顺应自然法则,不要拘泥于局限,也不应厌弃自己的生存环境,而要知足常乐。

3. 唯有不厌,才能真正满足

原文:

夫唯弗厌,是以不厌。

解析:

  • “弗厌”:不贪求、不厌弃。
  • “是以不厌”:因此不会感到不满足。

知足是获得长久满足的关键,唯有去除过度的欲望,才能真正满足内心。

4. 圣人的处世之道:低调谦逊,不炫耀自己

原文:

是以圣人,自知而不自见也,自爱而不自贵也。

解析:

  • “自知而不自见”:圣人了解自己,但不会炫耀自己的才华。
  • “自爱而不自贵”:圣人珍惜自己,但不会自高自大。

真正的智慧在于内敛和谦逊,圣人懂得低调行事,不炫耀自身,不强求尊贵。

5. 舍弃表面虚荣,追求真正的价值

原文:

故去被(彼)取此。

解析:

  • “去彼取此”:舍弃浮华的外表,选择内在真实的价值。

老子倡导实质胜于表象,提醒人们应摒弃外在虚荣,追求内在的真善美。


三、总结

帛书版《道德经》第三十七章强调了敬畏、知足和谦逊的重要性,其核心思想如下:

  1. 民众若失去敬畏之心,社会将陷入更大的动荡,因此治理应讲求平衡。
  2. 人生应顺应环境,不应厌弃自身所处的世界,知足才能长久安稳。
  3. 圣人之道在于内敛低调,不炫耀自我,不追求浮华的外在荣耀。
  4. 唯有摒弃表面的荣华,才能真正获得内在的满足和长久的幸福。

这一章提醒我们,真正的智慧在于谦逊、知足、顺应自然,而不是追逐外在的虚荣。

添加新评论